“精通多国语言,穿梭于国际舞台,与文学巨匠对话”——这或许是许多人对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的浪漫想象,仿佛毕业后便能成为跨文化精英,在涉外领域挥斥方遒。然而现实往往与理想背道而驰。
“985高校毕业,手握专八证书,却只能在教培机构做兼职讲师,课时费60块一小时”。这虽非所有毕业生的结局,却折射出该专业典型的就业窘境。随着逆全球化的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和AI的冲击,可谓是雪上加霜,让人不经感叹“四年苦学语言,却发现AI翻译越来越厉害,我的优势在哪里?”
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的真实境遇究竟如何?
一、毕业生供应过于饱和,专业点数量可能负增长外国语言文学类新增专业点数量逐年减少,撤销专业逐年增加,按趋势来看,2023年开始撤销专业点数量极有可能超过新增,实现负增长。过去一些高校追求“大而全”,盲目开设低成本文科专业,导致部分常见语种(如英语、日语)毕业生供应过于饱和,同质化竞争严重。削减过剩、低效的专业布点,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必然。
展开剩余83%二、同质化竞争严重,招生计划削减超3万人外国语言文学类等传统文科专业因毕业生供应饱和、同质化竞争严重,招生计划于2023年开始呈下降趋势且下降幅度逐年增加,相比2022年的峰值,2025年招生计划已减少超3万人。
三、专业覆盖面过高,高校专业设置调整存在滞后性与招生计划相同步,开设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并有招生计划的高校数量有所减少。2021年有78.9%的高校招收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如此广的覆盖面必然导致毕业生的严重溢出,该数据于2025年下降至72.4%,覆盖面虽有所降低,但仍旧过高。
传统文科专业在优化资源配置过程中存在滞后性,结构性过剩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专业布局调整与市场需求变化之间仍存在一定脱节。
四、海量的招生计划堆积在下层院校,削弱了专业的社会认可度2025年双一流及以上层次院校外国语言文学类的招生计划共计约1.6万人,仅占所有招生计划的8.5%。海量的招生计划堆积在下层院校。
这些院校整体师资与高水平院校存在明显差距,培养出的毕业生难以满足市场的高端需求。大量毕业生集中在基础语言服务、普通文职等门槛较低的岗位,不仅加剧了就业市场的内卷,也使得该专业毕业生的整体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空间受到限制,进一步削弱了专业的社会认可度。
五、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以文科招生为主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以文科招生为主,历年文科招生计划占总计划的近60%。各科目的招生人数均呈下降趋势,计划人数的减少主要集中在文科,计划人数减少约2万人。
六、录取分数已经连续下降多年,而到了2025年仍有下降空间53%的专业分数下降,38%的专业分数有所上升,其中21%的专业下降超过5分,14%的专业上涨超过5分,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的整体录取分数小幅下降。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的录取分数已经连续下降多年,而到了2025年仍有下降空间。
七、就业冲击影响:录取位次直线下滑可以明显看出,无论是物理还是历史这些头部院校外国语言文学类的录取位次整体都在逐年下降,部分院校的录取位次甚至翻倍,位次下降幅度远超高校扩招速度。
东北师范大学在历史科目不断减少招生专业与招生计划,因此位次小幅上涨,而2025年该校甚至不再招收外国语言文学类的历史考生;北外、上外两所顶尖语言类高校的录取位次更是直线下滑。
就业冲击带来的影响已在招生录取中直观体现,对于高校来讲,外语类专业需要一场大变革,大幅撤销多余计划并及时开设如“外语+人工智能”“外语+跨境电商”等新兴交叉领域课程。
八、缺乏核心竞争力,就业环境的冲击明显2022届为就业的冰点,此时外国语言文学类的就业率与全国平均值的差异最大,这说明就业环境对该专业类的影响更为明显,当整体就业环境走下坡路时,外国语言文学类受到的冲击会远高于其他专业类。
造成这一现象的核心原因在于,部分高校的外语类专业的课程设置过于老旧,缺乏与其他学科的深度融合,导致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难以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尤其是在AI迅速发展的当下,单纯的语言能力已无法满足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许多岗位更倾向于招聘具备“外语+专业技能”的跨界人才。
九、薪资增长乏力,需培养复合型技能外国语言文学类毕业半年的薪资待遇持续增长,但始终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放眼毕业五年的薪资来看,相比毕业半年其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值还在进一步拉大。
这种薪资增长乏力且差距扩大的趋势,直接反映出该专业类毕业生在职业发展中面临的困境: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单纯语言技能的增值空间有限。部分毕业生甚至不得不转向与专业关联度较低的岗位,进一步拉低了行业的平均薪资水平。
想要增强竞争力,外语类毕业生同样需培养AI无法替代的核心优势,掌握复合型技能,如:外语+数据分析,外语+数字营销等。
特别声明:本文为易度排名原创作品。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禁止转载和使用,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
发布于:上海市永信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